一个只有16个月大的宝宝股票大盘,突然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(HIV)。但妈妈在怀着他的时候,所有的产检都一路绿灯。HIV病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?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潜入这个家庭,伤害了最无辜的成员?
图片来源:AI配图
是谁传染了16个月大的宝宝?
2023年10月,福建省某医院,一个 16 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就诊,结果发现感染HIV-1。病毒载量(可以理解为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)相当高,达到了每毫升血液24.1 万拷贝。
随后,孩子的父亲(34 岁)、母亲(33 岁)也被确诊为HIV-1阳性。
通常来说,婴幼儿感染HIV最主要的途径是“母婴传播”,也就是在怀孕、分娩或哺乳期间,从母亲那里感染。
调阅了母亲怀孕期间和孩子出生时的医疗记录后发现,2022年6月,也就是孩子出生的时候,医院不仅为母亲做了检测,还保留了孩子的脐带血,做了HIV抗原抗体和核酸双重检测,结果都是阴性。
展开剩余90%这意味着,孩子出生那一刻,孩子和母亲都是健康的,没有感染HIV。孩子不是在孕期和分娩过程里被传染的,感染发生在孩子出生之后。
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社群里,当传染病发生时,病毒的传播路径到底是怎样的?谁是第一个被感染的“零号病人”?
HIV病毒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,它的遗传物质非常不稳定,有点像一台容易出错的复印机。在复制过程里,很容易出点突变,这些突变会代代相传。所以,同一个感染者体内的所有病毒,都源自最初进入体内的那几个祖先病毒,它们之间就像一个庞大的家族,虽然有细微差别,但总体上非常相似。
而如果A把病毒传给了B,那么B体内的病毒,就是从A体内的病毒复制而来的。B体内的病毒群,就像是A体内病毒群的后代。它们之间会更像一些。
反之,如果两个人的病毒来源完全不同,那么他们体内的病毒就会差异巨大,就像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路人。
通过“系统进化分析”把这个家庭三人血液样本中的HIV病毒基因序列全部读出来,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度。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,可以画出一棵进化树,也就是病毒的“家谱”。
在这棵树上:
▪️ 亲缘关系近的病毒(比如来自同一个人,或者有直接传播关系的人),会被聚在同一个小树枝上。
▪️ 亲缘关系远的病毒,则会分布在不同的、相距遥远的大树杈上。
▪️ 这棵树还能显示出“辈分”。位于树根位置的病毒,就是这个传播链条里的“祖先”。
通过这张“病毒家谱”,谁是源头,谁被谁感染,往往一目了然。
结果发现,这家人体内的 HIV毒株基因亚型为CRF01_AE_C4,来源于北京MSM(男男性行为人群)。
在病毒的进化树上,父亲的病毒序列,位于这个家庭小簇的最根部,就像是这棵小树的树根。而母亲和孩子的病毒序列,则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、更年轻的“分叉”,从父亲的“树根”上生长出来。
在这个家庭内部,父亲是病毒的源头,也就是家庭内的“零号病人”。
在母子分叉上,母亲的毒株序列位于根部,提示可能病毒由母亲传染给幼儿。
关于艾滋病的那些事
01
全球及中国艾滋病感染现状
2023年联合国艾滋规划署曾发布过一组艾滋数据
据统计全球艾滋新增患者约130万,
有63万人死于艾滋相关疾病
全球总感染人数约3990万。
艾滋病其实是感染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病症,这种病毒不会直接杀死你,而是通过慢慢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,让免疫细胞失去抵抗病原体的能力,使得机体暴露于感染和疾病风险中,容易患上一般不会得但又非常严重的病,最终拖垮身体健康。
02
感染艾滋病后,
这些症状会很明确
艾滋并不是突然就出现的病症,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,艾滋患者从感染到发病会经历3个主要阶段。
1、急性感染期
约一半的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,主要为低烧、皮疹、恶心、乏力、腹痛腹泻或者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,急性期的症状一般持续1-3周即可自行好转。
从感染到产生抗体,再到检测到抗体阳性,这个过程一般需要间隔2周-3个月,也就是所谓的窗口期,患者有可能感染了,但也检查不出来,而且也有传染风险。
2、无症状感染期
也是艾滋感染后的潜伏期,患者可能长达10年甚至更久,无任何临床症状,但依然有传染性,通过检测可以查出体内的艾滋病毒和抗体。
3、艾滋发病期
潜伏期结束后,随着免疫系统的不断崩溃,患者会进入早期发病阶段,可能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,或其他全身2处以上淋巴肿大。直至免疫系统全面崩溃,简单的肺炎或其他感染疾病就能要了患者的命。
03
远离艾滋病,4件事碰不得
艾滋病近年来的高发也给我们打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,怎么避免日常生活可能的感染风险?以下“4不碰”原则,是远离艾滋的关键。
1、避免不当性行为
艾滋感染的一个主要源头就是混乱的性生活,很多人可能没有预防意识,性生活过程中也没有做好安全措施,把自己和伴侣都暴露在病毒感染风险中,因此远离艾滋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当性行为。
2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
个人用品一定要分开使用,尤其是牙刷和剃须刀等容易发生体液交换的工具,一不小心就可能让病毒顺着血液进行传染,尤其是伴侣和家人,也要注意区分。
3、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接触
像一些私人医疗机构、整形美容、纹身场所,可能存在一定的消毒或操作不规范问题,无意中就可能增加感染艾滋风险,病毒可能随着手术、输血等行为出现血液传播,因此一定日常要小心这些形式的血液接触,尽量选择有资质,专业有保障的机构进行操作。
4、远离毒品
很多人吸毒的时候会共用注射器,特别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,更容易通过血液传播,增加感染艾滋风险,远离毒品,也是远离艾滋风险的重要一环。
总的来说,日常可能会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,都要注意可能的艾滋传播风险,多了解相关保护知识,你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远离艾滋病毒。
04
暴露后预防
生活中如果遇到激情来袭,都没有做好保护措施就发生了性行为?这个时候你就得当心了!你已经踏入了高危雷区,有可能已经被艾滋病毒盯上了!
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
暴露后预防
什么是暴露后预防?
暴露后预防
简称PEP
是指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
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
来预防HIV感染
在72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
连续规范服药28天
阻断成功率能高达99%
哪些行为属于高危行为
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
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
吸食新型毒品
非法采血点卖血
使用消毒不严格针具
职业暴露
母婴传播
这些都属于高危行为
专家告诫
目前艾滋病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
最好的预防还是规范个人行为
杜绝高危行为
远离毒品
该戴套时要戴套
如果不幸中招
不要逃避 不要恐慌
第一时间拨打海淀区公共卫生服务热线
进行咨询检测
艾滋病的预防,是一场全民行动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,保护家人和身边的人。别让一时疏忽,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希望大家能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,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,共同守护健康!
关于艾滋病的传播误区
你是否听说过被“艾滋针”扎伤
蚊子叮咬或共用餐具会感染艾滋病的传言?
许多关于艾滋病的传播误区却让人谈“艾”色变
这些传言实际上并无科学依据
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误区的真相
打破不必要的恐慌
科学防艾,不再恐艾
↓↓↓
发布于:北京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